慈光導行
Lead, Kindly Light
懇求慈光導引脫離黑障,導我前行!
黑夜漫漫,我又遠離家鄉,導我前行!
我不求主指引遙遠路程,
我只懇求,一步一步帶領。
向來未曾如此虛心求主,導我前行;
我好自專,隨意自定程途,直到如今!
從前我愛沉迷繁華夢裡,
驕癡無忌,舊事乞莫重提!
久蒙引導,如今必仍眷顧,導我前行!
經過洪濤,經過荒山空谷,夜盡天明;
夜盡天明,晨曦光裡重逢,
多年契闊,我心所愛笑容。
紐曼(John Henry Newman, 1801-1890)是銀行家之子,生於英國倫敦,十五歲信主,十九歲畢業於牛津大學。 父母要他當律師,他則喜歡教會工作,四年後被聖公會按牧,1828-1843年間任牛津大學校牧達十五年之久。1833年他因當時國會違反「政教分立」的傳統,聯合教會及學術界有力人士提出抗議,發起「牛津運動」,編寫警世小冊九十本,旨在振奮信徒靈性,加強教會意識,提高教會地位,領聖餐培養靈性。他認為天主教比當時的新教更正統,他的立場有違英國教會及牛津大學,因此辭職而去。 1845年,他加入天主教,前往羅馬受按立,由於他的經歷和背境不被梵蒂岡教廷信任,未獲重用,直到1879年,他78歲時,才擢升為紅衣主教。
「慈光導引」寫於1833年,他大病初癒,自羅馬返英的途中,船在地中海遇颶風,在海灣停滯了一週,他在船上詠詩讀經。 當他讀到出埃及記十三章21-22節:「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,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,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。日間雲柱,夜間火柱,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。」 他至誠地禱告,求 神導引。 因為當時他正因教會的分裂而徬徨,對天主教和新教不知何取何捨?心中沒有光明和希望,身體的虛弱,旅途的勞頓,使他疲憊不堪。 這首詩是他當時的心聲,第一節,求神導引脫離黑暗;第二節,自悟過去的高傲自專,如今虛心求主步步導引;第三節,表達信心,不論前途多困難,最後在光明中,得見安息主懷故人的笑容。 這首詩被文學家評論為十九世紀最優美的抒情詩。
故總統蔣公中正最愛這首詩,他逝世後,台灣大街小巷,學校商店到處播放「慈光導引」,無人不曉,但被稱為「慈光歌」。
這首聖詩有幾個曲調,常用的有潘但(Charles H. Purday, 1799-1885)及戴克(John B. Dykes, 1823-1876,見 p. 49)的譜,但後者更為普遍。 紐曼曾說:「這首歌的流行,其實不在乎詩詞,而是戴克所作的樂曲優美。」其實兩者是相得益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