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落之那邊

Beyond the Sunset

日落之那邊,賜福之早晨,在天堂樂境,與主相親;
勞碌盡完畢,榮耀之黎明,日落之那邊,永遠歡欣。

日落之那邊,雲霧盡消去,無風暴威脅,無憂無慮;
榮耀快樂日,永遠快樂日,日落之那邊,歡樂不息。

日落之那邊,主親手引領,到父寶座前,見父榮面;
同在榮耀中,主伸手相迎,美麗的那邊,直到萬年。

日落之那邊,故人樂團圓,親愛者久別,歡喜相見;
在天家美地,不再有別離,日落之那邊,歡樂永遠!

博樂克(Virgil P. Brock,1887-1978)和妻子博佩蘭(Blanche M. Kerr Brock, 1888-1958)是福音詩歌和歌唱研習會的先驅者。 博樂克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個荒僻的鄉間,父母是貴格會會友,家教嚴緊,自幼他就信主。 十六歲時,他決志獻身,就讀於貴格會神學院,十九歲開始在小教會牧會。

博佩蘭是醫生的女兒,也是當地的社交名媛。 她畢業於音樂院,主修鋼琴和聲學。 在教會,她教主日學,指揮詩班和教會樂隊。 他們志同道合,為教會的佈道會和音樂事工付出很多。博樂克自稱不諳樂理,他一共作了五百多首聖詩,其中大部分由博佩蘭譜曲。博樂克領會眾唱詩時活潑熱情,變化多端,使會眾情緒激奮;他能把一首古板的老調,變成配合講題的新曲,令人讚賞不已。

1936年,美國面臨經濟的大衰退,許多家庭失去一切財富,百萬富翁在街頭販賣水果,比比皆是;許多人因破產而失去信心。 在這灰暗的時代,個性樂觀的博樂克也難免消沉。 那年夏天博樂克夫婦應指揮家羅德夫(Homer Rodeheaver)之邀,去溫諾湖的彩虹角作客,他那生來盲目的表兄弟包爾(Horace B. Burr)夫婦也是賓客。 湖東的賓館景色秀麗。 一日傍晚,兩對夫婦隔水西望,坐觀落日,燦爛的晚霞,在湖面上相映爭輝,變幻萬千,充滿了  神榮耀的光芒,令他們嘆為奇觀。 晚餐時博樂克提起他剛才看到這畢生難忘的奇景,他表兄也接著說:「我也從未看到如此美的落日。」他一語驚四座;接著他又說:「我是藉別人的眼睛看到的,甚至看到日落之那邊更美。」他雖盲,但心眼卻明亮。 這句話給了博樂克靈感,他旋即哼吟,而博佩蘭立刻走到琴旁和奏。 在主客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這首詞曲幽美的詩歌的第一節。 那晚他們經歷了一場駭人的暴風雨,於是他寫第二節;當想到包爾的妻子攜手引領她的盲夫前行的情景,完成了第三節,主親手引領,直到見父榮面。 第四節是在天家與所愛的親友團聚。 這首詩發表時,他們指定獻給包爾夫婦。 但數月後就流傳全美,給生活在未來茫茫、生死難測的眾人,帶來了無限的慰藉。 無論對會眾或個人,它的信息都是那麼地獨特。

bottom of page